主页 > 连号 >

微信公众号购买记录,微信公众白号购买

2022-11-10 06:06

在卖家QQ遥控器的协助下,记者成功将“眨眼”的人像放到了手机和电脑上。于伟丽 摄

“黑科技”后台操作自动动态人脸识别匹配成功。于伟丽 摄

法治周末记者余伟丽

“能通过ⅹⅹ动态人脸识别加我!需要一万单!”

“ⅹⅹ动态人脸识别,100元远程操作试片!1800元全套‘黑科技’教程!”

“打包销售上万块‘优质材料’,质量有保障,但没钱!”

凌晨两点,一个名为“APP人脸识别”的500人QQ群里,不少买卖双方正如火如荼地刷屏,疯狂寻找“致富”的秘诀。有卖家公开喊话,“你可以用‘黑科技’技术破解各种APP的动态人脸识别,帮助买家完成实名认证。”

据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如果买家提供APP账号,动态人脸识别单价在20元到50元不等;如果买家要求卖家提供APP账号,动态人脸识别单价为80-50元。300元。此外,买家还可以花1800元到4000元不等的“学费”,让卖家传授“黑科技”技巧,打开自己的“赚钱”大门。

为了查证真相,法周末记者花了35元向卖家提供了一个社交APP的账号。不到10分钟,APP中的动态人脸识别就顺利通过了。

“黑科技”破解多款APP动态人脸识别技术

“这个行业的水很深,价格完全由卖家自己决定。一些‘贪心’的卖家,在中间环节多轮放手后,在天上要价,造成市场混乱,一度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导致一些“无辜”的卖家,卖家的“黑科技”多次被抓住。中间的利润相当可观。” 入行近一年的卖家陈峰(化名)说,到现在,家乡房子的首付都是通过这个“副业”收的。

陈峰直言,由于买家需求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APP会有不同的“黑科技”破解技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的买家为了吸引流量考虑了社交应用的人脸识别;部分买家考虑支付APP的人脸识别,目的是为了获得高水平和增加配额;有买家认为泛娱乐APP的人脸识别就是用多个账号做项目。“目前市场上,买家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支付APP的动态人脸识别上。” 陈峰声称自己每天可以打出400到500个(动态人脸识别)支付APP号码。成本在10元左右,但对外零售价在45元到100元之间。

“为了赚更多的钱,更多的人渴望学习这种‘黑科技’技术。” 除了“卖账号”,陈锋还会用4000元作为“学费”,将这项“黑科技”技术传授给有需要的人。

经过多次交涉,他透露了利用“黑科技”技术破解某支付APP动态人脸识别的完整操作流程。但在正式运营前,他要求法定周末记者购买“优质素材”(单手高清静态正面人像照片、身份证正反面照片)、“VR人脸技术7.0刷机包”和一部“小米”在线4寸手机。

在陈峰QQ的远程协助下,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刷机、下载面部动画制作工具,成功制作出“眨眼”动态人像照片。

对于上述操作,他解释说,这就是这项“黑科技”的魅力所在。后台系统可以自动抓取脚本,读取文件,APP动态人脸识别匹配成功。

对于上述“黑科技”破解动态人脸识别的操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人员告诉法制周末记者,人脸识别的信息存储仍然是基于计算机识别的语言,即数字或特定代码。随着这些数据价值的增加,面临黑客攻击的风险也会增加。“所有动态人脸识别的APP都有‘活体检测’功能,当功能不够严谨时,就会出现系统无法区分真假数据的漏洞。”

用户的面部照片和身份信息正在网上出售

值得注意的是,要破解众多APP的动态人脸识别,一方面需要优秀的“黑科技”技术;另一方面,它要求“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群内只卖静态人脸照片的卖家顾城(化名)解释说,“精品素材”一般指的是高清正面大头照、身份证半身照、一张身份证手。根据。

在顾城提供的多份文件中,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其中有上万张不同角度的人脸照片和身份证信息。“卖家销售的很多‘材料’,反复使用后质量很差,引入此类‘材料’后,系统会在识别时拦截,动态人脸识别成功率极低。”

微信公众号购买记录_购买认证微信公众号_微信公众白号购买

“市场上出售的‘材料’价格参差不齐。” 顾城坦言,他手中的“优质材料”大多来自全球各地的移动办公。“这种‘材质’的价格一般在100元左右,一些劣质‘材质’的价格只有0.1元。但如果买家只通过静态人脸识别,一般质量的‘材质’可以使满意。”

此外,记者在法治周末的调查中还发现,除了很多像顾城这样出售用户人脸照片和身份证信息的卖家外,还有很多卖家在做支付APP“白账”(没有任何联系的空帐户)的业务。

据一位“白账”的长期卖家介绍,目前市场上“白账”的单价在10元左右。如果量大,单价可以降到5元甚至更低。交易完成后,对方提供邮箱地址、邮箱密码、支付密码、登录密码、手机号码和密码。手机短信验证码)。按照操作步骤,《法制周末》记者成功登录支付APP。

事实上,公开销售用户身份信息和人脸照片的乱象从未停止。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钻转”APP上以“人脸数据集”为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时,弹出一个售价10元的“人脸相关算法训练数据集”产品,包含5000多张图片. 不同表情的人脸照片。报道还称,在“快眼”贴吧中,也有不少卖家低价出售人脸数据。

面部识别应用程序的隐私问题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应用之一,已在众多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据多家媒体报道: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只需通过“人脸识别自助值机系统”扫脸,无需身份证件即可办理相应的值机手续。

此外,记者在法治周末走访中还注意到,北京部分地区的超市、便利店等场所也安装了刷脸支付应用。

据业内人士介绍,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脸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摄像头或摄像头用于采集包含人脸的图像,自动进行检测、跟踪等一系列相关技术。

从外界看来,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将是大势所趋。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到34.5亿元;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预计到2024年微信公众号购买记录,微信公众白号购买,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左右。

不过,对于人脸识别的落地应用,外界的声音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项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一些生活场景的不便,提高效率;有人认为该技术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用户的个人隐私无法得到保障。

不久前,“人脸识别第一案”引起了广泛关注。起因是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到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发来的短信,通知他动物园年卡没有人脸识别就无法正常使用。郭兵不同意接受人脸识别。双方协商不成后,他于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该案已在当地法院正式受理。

对于人脸识别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首先,人脸识别未经用户许可收集用户人脸数据,并将其用于商业目的;第二,人脸数据采集后,通常有一个很长的生态链,商家不仅有用户的人脸数据,还有用户的消费习惯、财务状况等其他信息,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就会对用户隐私造成巨大损害。

国家网络安全基地培训中心专家李刚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外界抵制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基于两个担忧:一方面,智能认知判断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身份验证和系统安全。

“首先,所谓智能认知判断的准确度,更多取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本身。准确度不高的识别技术会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和准确性。身份认证也会从一般安全的角度影响技术的使用和应用的推广;其次,身份认证和系统安全,假人脸的防伪识别功能,以及人脸识别技术本身的背景。不仅是整个系统的安全应用,还有个人隐私等系统数据的保护。” 李刚指出。

人脸识别应用急需立法规范

事实上,关于人脸识别技术是否存在公共隐私和信息安全的争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争论的话题。年初,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提出,有必要制定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监管规则,避免市场利用该技术进行恶性竞争。、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隐私做法也遭到立法者和其他人的强烈反对;6 月,微软悄悄删除了全球最大的公共人脸识别数据库。

欧方表示,根据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企业在收集用户面部等生物特征数据前必须征得个人同意,否则罚款可达其全球收入的4%。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人脸识别的立法,所以对人脸识别数据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公民信息和个人隐私的相关保护制度来进行的。

对此,北京中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强调,首先,“隐私权”是一项私人权利。对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微信公众白号购买,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救济;其次,根据我国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其目的、方式和范围。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征得消费者的同意。如有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由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负责调查。

9月,针对媒体公开报道并被用户曝光的“ZAO”App用户隐私协议,用户隐私协议不规范,存在数据泄露风险等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开展询问、约谈,要求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自查整改。

李刚表示,由于网络信息化的超前发展,法律还存在“真空”,网络安全法长期没有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还在制定过程中. 因此,在未来的网络空间治理中,迫切需要通过立法从根本上规范政府执法、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安全产品制造商、网民用户、网络空间行业组织等网络空间的角色、标准和秩序。 .

北京维衡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高级合伙人邹晓晨也建议企业和用户谨慎使用和存储涉及人脸、人像的应用场景。特别是企业应落实《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用户应减少各类APP的使用。

  本文链接:http://www.jxjx371.com//a/lianhao/20221110/195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推荐
订单查询 ×
请输入订单号/联系方式